找到相关内容23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理想人格理论

    姿态,为避免人性恶劣质素的伤害,于是在事务进行时必须采取反面操作的手法,尽量掩饰自己的企图心,尽量将荣誉归给别人,基本上只进行对事务有利的条件部署,自己隐身在后像个无事人,控制自己一切的多余的欲望,满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0056767.html
  • 当巴桑吉传(1)

    如是特别不共殊胜的证悟在尊者心中生起,他获得了宝剑、丸药、眼药、神足、金丹、飞行、隐身和土行等八种共同的悉地,示现了种种神变。   “当巴桑吉”尊者在二十四大圣域等一切圣地修行,获得各种世出世间悉地,...很长时间隐身不知去向,弟子们就很猛励地祈请,过了一会就看见尊者正坐在披风里,众弟子生起不共的信心,欢喜地问说:“尊者到那里去了?”尊者答说:“我去‘兜率天’与‘弥勒佛’聊天去了,还去了‘普陀山’见了‘观音...

    确吉桑格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2356924.html
  • 关于达摩和慧可的生平

    rdquo;之徒的讥谤和迫害,所以就隐身埋名去修学了。《续高僧传》说,慧可在遇达摩以前,已经是“外览坟索,内通藏典”了,后来又“怀道京辇,默观时尚。独蕴大照,解悟...

    杨笑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1657165.html
  • “坟寺”与唐代小说

    ,愿且回去。”客即上寺门楼,隐身目送。白衣行计百步许,奄然不见。客乃识其灭处,径寻究。寺前舒平数里,纤木细草,毫发无隐。履历详熟,曾无踪迹。暮将归,草中见百合苗一枝,白花绝伟。客因之,根本如拱,瑰异不...

    戴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2458387.html
  • 清及近代僧尼诗文

    称帝,子陵变姓名,隐身不见。光武派人到处找他,后有人上书反映说,看见一个男子披着羊皮袭在水边垂钓,非常奇特。于是光武派人去物色并聘请他,三次才和使者见面。到了洛阳,专门为他修了一座公馆,光武亲自到馆见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4660572.html
  • 山水诗情,佛理禅机——王维山水诗禅境初探

    产物。包括王维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,如裴迪、贾岛、李凝等人,他们我行我素、随欲而安、流觞曲水、吟仰啸歌,或浪形骸于天地间,或传经布道于百姓之中,或寄情于山水,或隐身于民间,他们的人生态度,对屡遭挫折的...

    石彦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5162024.html
  • 长老偈·长老尼偈故事(1)

    女子坐在僧旁。王令女离开,女子即隐身不见,但顷刻又出现于僧旁。国王百思不解,请教高人,方知是僧之宿世业力所致。既知事出有因,僧众也便谅解。念他行乞不便,信众便送斋供养。僧修成罗汉之后,女始不见。一日,...

    释果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4562390.html
  •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

    作第一太子,出家行道。至今身心不倦,头头救拔,随 愿化身。..天上人间,慈悲第一:爱惜诸群生,如护眼 睛珠;众等入轮回,如箭射入心腑。因此,一念出现於 人间,降生南瞻部洲,隐身东大海,山名...

    张静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61063495.html
  • 禅海六十年 ——“且以惠能自居 谈泳君的肯定”

    ”  问:“为什么不前?”  答:“无遮障处!”  这里的无遮障并不是说不是坦途,而是表明狼虎险阻,连隐身探查的机会都没有;君不见虚空坦荡,可有落脚处?因此,细心静念,当可发现:  古路坦然时境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464006.html
  • 佛道关于生死、形神问题的争论

    托形隐身成仙也。”甚至葛洪认为“尸解”可以是先死而后神形一起仙去,如他说:“近世壶公将费长房去,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,皆在郫县,其家各发棺视之,三棺遂有竹杖一杖,以丹书于杖,此皆尸解者也。”所以“尸解...

    汤一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2864380.html